我要给大家推荐近期最棒的奈飞电影,保证剧情峰回路转,没有哪个好莱坞电影能写出这么惨的剧情,这部悲剧电影的名字就叫做:奈飞。
奈飞今年公布了惨兮兮的第一季度报告,这位串流界霸主流失了高达20万订阅户,而且第二季已经确定将会损失两百万美金。看到报告的股东们立刻做出反应,奈飞股价一天就创下35.1%的惊天跌幅,市值顿时流失了544亿美金……
现在奈飞该如何让这部悲剧电影剧情逆转,从而向喜剧发展?他们喊出的救援方案是:拍出更大型的电影,拍少一点,还要拍好一点。
《暗夜博士:莫比亚斯》卖得不好、《神奇动物:邓布利多之谜》卖得不好,这些都不是好消息,但都比不上奈飞今年的悲剧。奈飞4月的股灾只是灾难的一部分,如果加上他们在今年1月的损失,这家公司在过去六个月里,已经蒸发了全公司65%的市值。
讽刺的是,对串流大战而言是利多的新冠肺炎疫情,在这半年内已经逐渐趋缓(或者说全球逐渐习惯与之共存),但是,奈飞现在却没有坐享过去两年的订阅红利。相反地,后进者诸如Disney+、HBO Max与Apple TV+,却持续攻城掠地扩张订阅数目。
许多人认为奈飞决定强硬起来,处理「共享密码」问题是导致用户离开他们的主因:奈飞公布约有1亿名用户,在共享他人账户并且无付费状况下使用服务。奈飞决定限缩使用情境,迫使这些白看用户转而订阅服务——1亿名持续喜爱奈飞(但没交钱)的用户,也许会有漂亮的转换率。
问题是现实不像奈飞想得那么性感,而他们仍然在全球各地区缓慢地调高订阅费用,尽管奈飞表示他们将推出费用更低(并插播广告)的用户方案,但看来市场并不觉得这是个治本的良方。
我们提过,因为眼见奈飞限缩用户而被股民抗议,HBO Max立刻做出了「好看大家一起用」的宽容宣言。当然,HBO Max并不是出头草,他们原本就没有早于市场处理这个各大串流服务无法避免的陋习,这种宣言与其说是表达公司立场,不如说是在已经载浮载沉的奈飞背上再插一刀——奈飞不给你们免费看,那么快来我们家吧。
不过话说回来,共享密码争议可能会让股民看衰奈飞的未来,问题是,奈飞流失的20万订阅户,却与这个争议没有太直接的关联——已经付费的你不会因为奈飞小气而暴怒到弃订。串流内容大户奈飞真正的大问题,还是在内容上。
今年4月底,奈飞联合CEO雷德·哈斯汀(Reed Hastings)表示,他们正在讨论几个振衰起弊的方案,而看来,现在他们已经有了初步结论:根据媒体好莱坞报道者的研究,奈飞另一位CEO泰德·萨多斯(Ted Sarandos),公布了根据4月股灾的应对之策。
「在几年前,我们很努力透过几部小型艺术电影,找出在市场上变现获利的方式。现在,我们已经发行了几部最受全球欢迎与最高点阅率的电影,就像过去几个月的《不要抬头》、《红色通缉令》或是《亚当计划》。」
萨多斯的意思是,过去奈飞的制片方针,是制作大量低成本的类型电影。这些电影通常拥有一个观众熟悉的高概念(high concept),例如「屌丝女遇上了校园男神」、例如「身经百战的军人拯救遇难的儿女」,这种观众老早已经从其他好莱坞高成本大片里听过这样的点子,现在奈飞以低成本预算再度演绎一次。
如果这些剧情创意足够家喻户晓,这些奈飞小电影甚至不需要请有知名度的电影明星来主演,这也相对继续压低了奈飞自制电影的成本。
对喜爱《寂静之地》的观众而言,他们并不排斥再花一个周末欣赏奈飞的《蒙上你的眼》与《死寂逃亡》:前者有好莱坞天后桑德拉·布洛克主演;后者有斯坦利·图齐与奈飞剧集《萨布丽娜的惊心冒险》女主角琪兰·席普卡主演。
很明显,《蒙上你的眼》的预算高一点,《死寂逃亡》的预算低一点,但它们都比《寂静之地》更便宜(要算上派拉蒙影业为《寂静之地》付出的大笔营销成本)。有趣的是,一个《寂静之地》的概念被奈飞翻拍成两部电影,而这正是泰德未来想要极力避免的状况。
奈飞过去拍摄了大量的「概念回收」小电影,有些概念甚至像《蒙上你的眼》与《死寂逃亡》一样,被重复拍了两次:如果你要统计奈飞上的「类《飓风营救》」电影,那可不只两部。
对现在的奈飞来说,这种作法事实上并没有省到更多的钱——一如许多奈飞观众可能压根没听过《死寂逃亡》。
同时身兼内容部门最高主管的泰德·萨多斯,要修正这个错误:「我们的目标,是做出基于一个创意的最好版本作品,而不是将这个创意分切成好几个作品,只为了扩充内容的数量。」
很明显,奈飞想要摆脱滥竽充数的臭名,以刚刚的例子而言,意味着奈飞未来不会再拍摄《蒙上你的眼》与《死寂逃亡》两部电影,而是集合这两部电影的预算与资源,拍一部最好的「类《寂静之地》」电影——其实《蒙上你的眼》「不可视」的概念,确实是一个与《寂静之地》「不出声」点子一样很有发挥空间的改编。
而当奈飞决定减少制作电影的数量,并且决定做出「最好版本」的电影,那么这也同时代表着,未来奈飞将有更多像是《红色通缉令》这样的「庆典电影」或「现象级电影」。
今年奈飞的夏季大作《灰影人》,就是一部标准的庆典电影,是观众压根不关心剧情内容,听到演员阵容、看到预告就决定掏钱买票进场「过年」的电影。
超级英雄电影在21世纪成功文艺复兴的成因之一,就是出现了好几部大庆典等级的作品,类似《复仇者联盟3:无限战争》或是《美国队长3:内战》这样的电影,承诺给观众更多的一流演员阵容、更精美的数字特效、与毁天灭地的大场景桥段。这些元素取代了90年代的电影巨星效应,逼使一年只看一部电影的观众,不得不进影院看电影——即便他们可能根本不认识复仇者联盟有几个人。
以往我们会因为听到阿诺、史泰龙的大名就进影院捧场,现在庆典电影取代了这些明星的吸金力(现今也仅剩下汤姆克鲁斯有这种魅力,而他的魅力还不是每次都会奏效)。看来,一直在打破旧式好莱坞思维的奈飞,某种程度反过来学习了漫威宇宙:他们没有那么大的IP宇宙可以发展,但他们可以同样制作满满大咖的电影。
《不要抬头》、《红色通缉令》与《灰影人》,都有一望即知的简单剧情大纲,都有超过两位以上的好莱坞巨星,都有跑遍全球的大规模场景。当然,它们的预算轻轻松松都会超过2亿美金。
《死寂逃亡》、《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》、或是《断裂》(aka《空中危机》+《飓风营救》)这样的低成本电影,都会慢慢从奈飞消失⋯⋯这些小电影成本,都会集结成为一部超大型的奈飞电影成本。
像《灰影人》这样的超级大片,不但招揽了漫威宇宙的两大天王导演与两大天王编剧,还请来了天王瑞恩·高斯林(高司令)与克里斯·埃文斯(美队)。不只如此,这部电影还远赴布拉格、捷克、法国与泰国曼谷等欧亚四个地区拍摄,想想在疫情时代要大张旗鼓地跨四国拍摄,奈飞势必要付出天价的物流、移动与拍摄场地费用。
大电影是不是真的能掳获观众的芳心?不一定。对串流平台而言,他们比好莱坞传统片商更需要「好电影」。你可能会花百八十进影院,尽管你很不满意这部电影,但是你的电影票也收不回来了——一百块几乎是奈飞一个月基本方案费用的1.5倍了。
串流平台的生意经营在薄利多销的基础上,奈飞需要观众持续订阅的热情,持续到即便这个月观众完全没点开奈飞,他们下个月仍然毫无抵抗地继续续订。而当他们在奈飞上看了一部声势浩大的《红色通缉令》,他们很有可能突然警觉:我为什么还在每月自动缴费给奈飞?
你看完《鱿鱼游戏》了吗?可能还没,你可能会为了「这周末我要看完它」这个念头,而继续续订奈飞——《老友记》、《王冠》或是《怪奇物语》都有这样的魅力,但是,奈飞尽管在剧集类型经营地红红火火,在电影类型却没有获得相对的观众忠诚度,而这些奈飞电影的成本未必比剧集更低。
奈飞决定要限缩拍片数量、扩大制片成本、还要拍出更好的电影,事实上,仅有最后一点是货真价实的真理——这对好莱坞或是奈飞来说都是真理……废话,观众怎么可能会厌恶好电影呢?
尴尬的是,正如同《致所有我曾爱过的男孩》,这部奈飞小电影,重新唤醒了在主流影坛死亡已久的浪漫喜剧类型——看看主流片商推出的《巨星嫁到》惨遭市场冷待就知道,这个类型在主流市场还是一蹶不振。
奈飞这几年事实上推出了不少优秀的小电影,在浪漫喜剧、恐怖类型、西部类型或纪录片类型方面,都有很好的成绩。想想《欧洲歌唱大赛:火焰传说》、《蓝调天后》、或是《异国阴宅》这样的电影,可能根本挤不上现今的主流院线档期,但它们都确实交出了质量优异的成绩。
也许,“更大、更少、更好”宣言,终究只是一个迷思。有些评论指出,也许奈飞不应该试着颠覆电影制作的公式,而是应该直接颠覆「电影vs剧集」的概念。对奈飞而言,他们不是电影院线,不需要担心档期长短问题、也不用担心一天能放映几档电影,观众喜欢他们平台的电影或是剧集,其实对他们而言都是利多。
也许奈飞应该制拍集数更少的剧集,将电影「剧集化」——有点类似《恐惧街》三部曲概念。这样创作者可以有更长的叙事篇幅,而剧集的长度也更利于留客,让他们多花一点待在奈飞上。
串流大战还在进行中,每个平台都有自己的问题——其他平台可能很快就会遇上奈飞的问题,世上没有躺着数钞票的轻松生意。
从另一个方面来看,奈飞正在面对这场战争的未来,这些问题都不是好莱坞传统电影公司会遇上的,也许说真的,奈飞正在自导自演一部最伟大的奈飞电影,这场英雄冒险的结局会是什么?目前还未定案……但这个结局一定会改变整个好莱坞的未来。